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狗狗新闻>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的8条自白:看看你都理解对了吗?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的8条自白:看看你都理解对了吗?

2023-05-10 14:56:27

新闻回放:6月13日10时15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雷电蓝色预警信号,预测当日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但大多北京市民只经历了一天“淅沥沥”的“小”雨,却没有遇到“哗啦啦”的倾盆大雨,便纷纷吐槽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次日,气象部门解释称,预报中的中到大雨是累计雨量,并不是短时的降雨量,13日确实大部分地区降雨达到了中雨级别,房山地区达大雨级别。



其实,引发市民困惑的不只是“降雨量级”,还有一些预报员经常使用的专业术语也常为媒体诟病。下面,小编选取了8组气象预报中相对难懂的词汇,让我们来一起听听它们的自白,没准就解答了您的疑问呢!



     

1
        “局部地区雷阵雨,局部地区冰雹……局部地区怎么那么惨,幸好我没住在局部地区。”



局部地区:目前没有标准具体定义我是什么,但从字面理解应该不难。我的兄弟“区域性降水”是有标准的,以暴雨为例,从我国600多个国家基准站来说,如果某地周围连续5个站点出现暴雨,便可称作区域性暴雨。如果大片区域降水量低于50毫米,只是个别站点出现50毫米以上降水,便是我——局地暴雨。局地降雨主要是突出某一个地区的降雨比较强。

另外,我也表达了预报的不确定性,比如暴雨常伴随对流天气,但由于预报技术的限制,由对流系统造成的局地强降水天气是较难预报的;如果降雨范围很小,比如在北京市海淀区,一部分地区有雨,另一部分地区却没有下雨,无法明确指出一个相对准确而完整的有雨区域,故通过文字描述该预报结论时,可以用我来快速科学地表达。

目前,我国精细化天气预报能够实现定点预报,空间分辨率为5千米,但在文字描述中,还是会有我的身影。

     


2
       “分散性降雨是个啥?怎么跟局部地区一样抽象?我出门还带不带伞?”



分散性降雨:在预报员口中,我更是经常出现。就空间分布来说,我不是连续、成片的,我更多地用来表达降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而局地降雨用于表示区域范围小的降雨天气。

我经常出现在强对流天气中,常伴随有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等。目前的预报技术很难搞清我具体会落在哪里,所以大家出门还是带伞为好。 



3
“持续性降水和过程性降水,谁更厉害?”




持续性降水:当然是我更厉害!我的持续时间更长,通常是一轮一轮地来,经常会造成次生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大。像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就是我造成的,那次我包含了连续的四轮过程性降雪。其实,一轮降雪没那么长时间,而一轮轮地来,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也就更大、强度也更强。当然,我的哥们儿“过程性降水”,如果强度大也会造成较大影响,但他一般只在一个地方持续一两天的时间。  



4
         “我只想知道明天下不下雨,你跟我说明天降水概率50%,一半儿一半儿呗,你叫我咋准备?”



降水概率:我应该是最受争议的气象预报术语了,其实我在国外推广得不错,而在国内接受度比较低。

我表示降水出现的可能性,跟降水量、降水范围不是一个概念。根据对历史气象数据的统计,在某个时间段,当具备某种气象条件(例如:温度、湿度、气压等)时,有70%的几率在下雨。而现在,在相同的时间段里又具备了这些气象条件,那么此时,我的值就是70%。

但是,这里所说的“相同的气象条件”,是有限“相同”,而不是绝对“相同”。气象数据依赖于观测,比如观测到的温度、湿度、气压等。但在现实中,气象观测的种类终归是有限的,时间也不是完全连续的,不可能绝对准确和完整。而且,气象条件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配合的。而这种配合又很复杂,比如亚马逊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可能会给美国带来一场风暴,这其中的大气混沌效应很多,谁也无法保证已经掌握了降水的全部规律。

如果天气预报简单地说“明天下雨”或者“明天不下雨”,公众很容易听懂,但这一描述实际上是不准确、不完整的;可是当天气预报试图更严谨地将明天的降水用我来表示时,又有很多人不懂。

其实,我在国外挺受欢迎的。在一些行业,即便我的值为10%,他们也会认真地权衡降雨带来的损失与采取应对措施付出的成本。气象-经济决策模式就是基于经济决策这一跨学科领域与我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在美国,我的值为50%时,公众会觉得带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接受了我是一个科学问题,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



5
        “为啥预报只有32℃,我却有进了蒸锅的感觉,气象台的数据准确吗?”



体感温度:我是温度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是指每个人和外界接触感受的温度,多方面因素都会对我产生影响,比如湿度、风、个人穿着、日照等。网上也有给我做统计的,但由于我受影响的因素太多,客观性并不是那么好。

而通常预报中的气温指的是温度计置于百叶箱中所测空气温度,而百叶箱设置在空旷地带草坪上,离地间隔1.5米,且周围无树木和高大建筑物遮挡。这样的气象记录受外界其他因素影响小,较为客观,有利于统计分析和预报工作的进行。

在特别炎热的中午,柏油马路上测得的温度可能50℃以上,但在通风、不直射、离地有距离的百叶箱中肯定测不到这样的温度。

另外,在温度这个大家庭中,海温和地温也经常出现在预报中。需要注意的是,海表温度和地表温度分别指表面海温与地温,而非表面的空气温度。



6
         “说好的大雨呢?我明明没看到倾盆大雨,为何气象台还说今天降水量已达到大雨级别?”



大雨:6月13日白天,北京天空一直阴云密布,由于气象部门提前预测我会在局地出现,全市各个部门都严阵以待,不少单位纷纷取消了下午的活动安排,甚至安排错峰下班。当日,北部、城区的降雨时大时小,时有时无,令人难以揣摩。

眼看到了下班的时间,面对依旧阴云密布的天空,不少市民心生疑惑:为什么大雨还没出现?对此,气象部门解释称,13日白天,北京已经出现了分散的降雨。从早上8时至18时,该市平均降水8.8毫米,西南11.5毫米,东南10.6毫米,最大为房山官道42.1毫米。

原来,我在预报中是个累计雨量,并不是短时的降雨量。24小时累计降雨量为25毫米至50毫米的雨就是我。从北京这次降雨数据来看,白天的累计降雨量达到了小到中雨,个别站点达到了我的级别,而且夜间还有降雨。“倾盆大雨”那种感受是形容短时强降雨的,它是强对流天气中的一种,小时雨强超过20毫米。

人们常会被关于我的新闻误导,我也感到委屈。其实,我的出现不一定会有多大的影响,有时我出现在很局部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气象台也要发布预报预警,那么“局部地区”以外的人感受到的降雨情况也就跟预期的不太一样。



7
         “今天出门时候也没收到暴雨预警啊,到了下午开始降雨才收到,这预警还有啥用?”


气象灾害预警:一般来说,中央气象台至少会提前12小时或24小时将我发出。我分为暴雨、台风、寒潮等16种预警,每一类又分为不同级别。各省份发布的预警信号有时提前12小时至24小时,但面对局地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发布我的时效就会稍微差一些。有时灾害性天气已经发生才将我发布,主要是考虑灾害天气的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发布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提醒公众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另外,我更重要的作用是给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帮助,比如防御山洪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内涝等,、水利部门等相关单位采取措施,而他们也会根据我的级别部署相应的应急方案,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
“天呐,n个月没有有效降水了,为什么还没有出现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我主要是由大气干旱或土壤干旱引起,进而引发农业生长季内农业生产对象的生理干旱。我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受抑制,作物明显减产,甚至无收。我不仅是一种物理过程,同时也与作物生理过程等有关,涉及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

我的兄弟“气象干旱”通常主要以降水短缺作为指标,指某一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他是一种气象环境异常,可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5个等级。其中,中旱会导致植物叶片在白天出现萎蔫现象;重旱时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导致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造成较严重影响;特旱则会导致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

而我的发生程度除了受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影响外,还与土壤性质、种植制度、作物种类、生育期等有关。我兄弟“气象干旱”发生后,若能及时为农作物提供灌溉,或采取其他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作物需要,那我就不随他而来了。可以说,他的出现是我到来的先兆。降水与蒸散不平衡会使土壤含水量下降、供给作物水分不足,最终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在灌溉设施不完备的地方,他常会邀请我光顾。我到得比他晚,在出现降水后干旱解除,我比他离开得也晚一点。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6月24日四版)

本期嘉宾: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

定量降水科科长 符娇兰

采访人:本报记者 崔国辉




一键关注中国气象报(ID:cmnzgqxb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