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狗狗新闻> 生命安顿,在荒寂处看出生趣

生命安顿,在荒寂处看出生趣

2023-05-18 23:00:13

编者按:本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立华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围绕中国古人如何 “安顿生命”的主题展开对谈,揭示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儒学,与中国艺术在这一主题下的不同精神追求。



朱良志:怎么解决所谓生命安顿,我后面是很罗嗦的话,前面我就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就是:第一句话 “在在处处,好好生活”;第二句话,并没有一个终极的价值(这一点我跟立华可能不一样),并没有一个彼岸等待你的地方,并没有一个外在的东西能够带给你真正的光明,你的光明基于你内在的心灵。


船子和尚


我特别喜欢唐代的禅宗,其中的一个船子和尚,他是药山的弟子,他说:“一任孤舟正欲斜,乾坤何路指天涯。抛岁月,卧烟霞,到处江山即为家”。我曾经上课的时候在黑板上写过这首,他驾着一叶孤舟,随它正啊随它斜,谁说它正了,谁说它斜了?并没有一个外在决定的标准。乾坤何路,我到底要到什么地方去,并没有这个家。指天涯,天涯处处都是我的路。抛岁月,超越时间。卧烟霞,超越空间,到处江山即为家。我感觉到,我们讲一个家的安顿,我做《南画十六观》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对家这个语汇,对终极价值这个语汇的解构,这可能有点不敬。因为我不想把这个放在宗教性方面讨论,我不认为有这样的彼岸世界,我认为生命是短暂的,存在是真实的。你没有办法遁逃,像庄子讲“无遁而存”,就是说,我的存在的最终解决方式是不要遁逃的存在,“一切烦恼皆佛之惠”,就像《维摩诘经》讲的,烦恼和佛是相对的,烦恼是不觉,佛是觉。一切烦恼都是佛的恩惠,都是如来所赐。


维摩诘


所以说,在在处处在当下不是成就永恒,不是当下永恒、瞬间永恒,而是我的脚步更坚实,心灵更平静。所以你内在没有了一种蠢动的东西,就不会有过多的漩涡。所以我的世界观是虚无的,或者消极。但是我觉得存在很美好,每一天都很美好。人生就是不满意的过程,包括家庭的组合也是暂时的组合,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具有完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它只是在某种情况下一种暂时的存在,我特别喜欢大乘佛学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如来藏清净心,这是我们的本觉,我觉得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我的存在是唯一的理由,是真正的价值。


禅宗静境


杨立华:朱老师这种虚无我是真喜欢,如此饱满的虚无,那就让我们虚无下去好了。我非常同意,其实我是觉得真正看起来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基本的最根基性的东西还是有的,比如没有彼岸世界。其实我刚才说我想破主体,破个人主义,从根子上拔除,从道理上打破。我还要破一个东西——目的论。我们为什么要选一个外在的目的,有什么必要?所以朱老师的话翻译成我的语言可能有点不太好,我的语言总是不好,我习惯总说,我努力想要做的是把每一个此时此刻当成目的,而不是当成过程。所以,我觉得“享受过程”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你只要把它当成过程,就“无往而不过程”。你如果真正的饱满,就一定是把此时此地当成目的。


参禅


举个例子,我跟朱老师来这儿对话,我们的对话虽然我们俩确实没准备,就是随机碰撞,但是有一点,我们来这儿对话,不是说我们俩决定今天咱们就随便对付对付,没有,我们俩来这儿对话,当我自己的生存状态处在比较好的状态的时候,我自己比较能够确定的状态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我觉得好像你的一生所有努力和积淀就是为了这一刻,当有这样的感觉后,我认为这一瞬间无比饱满。可能这就是朱老师所讲的虚无,如果是这种虚无,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好书推荐


宋明理学十五

讲读懂宋明两代的思想胜景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指宋明时代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传统。从中唐开始,面对佛道二教的强势冲击,以韩愈为首的儒者开启了以重树儒家主体地位为目标的儒学复兴运动。至北宋,儒学复兴的思想自觉,落实在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这一根本的时代课题上。基于这一思想自觉,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都做出了杰出的哲学贡献,并在南宋被整合进朱子集大成的理学体系当中。本书详细介绍了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理学发展中的重要论题、人物及文化事件,展现了这一期儒学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气质。


 

[文章来源]北大博雅讲坛/守拙堂陈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