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狗狗新闻> 从柴静报告的精彩看证券研究的苍白

从柴静报告的精彩看证券研究的苍白

2023-05-10 14:56:27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非常好的研究报告,不是因为专业水平之高,也不是因为研究结论之准,就单单以报告的读者反应而论,它激起了全社会对于其研究课题的极大关注,也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大量的资源进入报告研究的领域,而且大概率会朝着作者需要的方向推进。然而,看完扪心自问,为什么这样有质量的研究报告不是来源于投资研究行业呢?


06年开始做研究到现在,3000多个日日夜夜看了上万篇报告,同期里整个行业产出的研究报告数量更是数以百万计,为什么没有一篇报告能够形成民众与专家共鸣、草根与高层齐震的效果呢?是我们资源不足吗?显然不是,证券行业能够支配的资源应该远远超过柴静。


论人力资源,这一行业的人力资源富集甚至过剩程度应该是在国内数一数二的,新进入者基本都是国内顶级国际一流大学的佼佼者,每次招聘面试看着手上一份份沉甸甸金灿灿的简历我都在不停感恩自己早出生了十年;论专业资源,我们基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各行各业的最新动态,也能够请到各行各业的顶级专家和企业领袖来讲解行业知识。


就雾霾这个话题,我们拥有环保、煤炭、石油石化、钢铁、汽车、餐饮等行业的专职研究员,应该也可以请到绝大多数片中提到的政府官员和各类专家,研究的专业深度起码应该不会比柴静差很多。


论社会资源,虽然不如央视或者知名媒体人那么有影响力,但是整个证券投资行业也是覆盖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上至总理下至百姓,或多或少的都会和投资沾点关系、对股票感点兴趣。投资圈很多重量级机构甚至个人的影响力起码应该和柴静是一个级别的。


最后,哪怕简单从研究投入这一最直观的指标来看,柴静的投入是数以百万计的,而证券行业每年的佣金和研究投入应该是这个数量级的千倍以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证券投资行业难以出现类似的精品研究成果呢?除了受众不同等表观原因之外,我觉得她的这份报告起码对于我们的行业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否有心。我们可以在柴静的报告中时刻感受到心动,为国家而动、为环境而动、更为自己的孩子而动。这是一种志愿者的研究,是发自内心的研究,更是一种为爱而生的研究。为了自己最爱的孩子,倾注了自己最大程度的心血。


而我们的研究呢,借用其报告中的一句话:充满了钱的味道,都是为了收益率的研究。我承认证券投资行业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赚钱,而对高收益的追求可能也是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的真爱。但是如果单纯只是为了收益率而做的研究,很难做到一直真正用心。


相反的,如果我们的研究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喜好,真正在乎和关心收益率之外的东西,比如真心想把一个行业研究清楚、真心喜欢甚至热爱自己研究的行业、真心关心在乎自己研究行业的从业者或者受益人,那么研究报告给人的感觉将会彻底不同。不再是利来利往的谋生手段,而是有血有肉的心灵之声;


二、是否有力。看过柴静报告的人绝大多数会钦佩其清晰而完整的逻辑、详实而全面的数据资料,而这也正是投资研究所必需的。为什么她的报告做的比我们好?既然她不比我们聪明许多,那答案只可能是她比我们花费的精力更多,用的时间更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内的证券投资已经从拼深度拼专业转变成了拼速度拼效率,一个新生事物的投资生命周期从开始到结束可能只有几周甚至几天,留给我们了解和熟悉它们的时间窗口更是短而又短。


昨天除了被柴静刷屏,还被券商刷屏。17点54分央行[微博]网站挂出降息文件,几分钟之后各类点评雨后春笋纷至沓来,19:30已经召开电话会议了。这种精神和效率令人叹为观止,这毕竟是周六的晚饭时间。


可是,一个小时的准备究竟能够带来什么增量信息呢?宏观之外的其他行业研究大体也是如此,基本上超过耗时一个月的研究就算是深度,三个月就算是极品。


特别的,最近经常看到一些成功人士谈投资经历的文章,基本上有十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就可以号称曾经沧海了。可是,几年前我去惠灵顿调研,最大的震撼就来自于他们的平均从业年限。助理研究员7年、研究员14年、基金经理26年,四十岁的基金经理就算是年轻人了,而在我们这里都已经是传说中的前辈高人。


是的,我们可能比他们更勤奋,也可能更聪明。可是,我们有多少报告的深度、力度和可信度能够达到柴静作为一个非环保专业人士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做出来的水平呢?经常感觉我们就像无数嗷嗷待哺的小鸟,时时刻刻都在拼命翘着脚张着嘴拼命叫喊,只是为了得到市场母亲一丝丝一滴滴的关注和垂青。这么多人拿着没有蘸墨的毛笔在市场的画板上拼命涂写,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一地鸡毛,还留下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能够潜心蹲下去一会,平和一点心态,积累一点力量,是不是更有可能有机会跳的更高呢?类似苍穹之下这种振聋发聩广为传颂的精品之作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去追求呢?


三、是否有未来。环保不是一个新话题,大家关注度一直也存在,但是一直没有人做柴静做的事情,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考虑的是自己。我们自己习惯了,我们自己要发展经济,或者更自私点说,现在开始做等见到效果我们自己也老了。


可是,柴静的报告着眼的是未来她孩子将要生活的世界,于是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显得有必要得多,而我们的研究恰恰缺的就是这个视角: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现在我们该做什么。


站在今天看明天,很少有事情能够看清楚。降息后周一大盘是涨是跌、二季度成长和价值哪种风格表现更好、一年内环保成本和经济效益哪个更重要,如此种种问题是不可能有大家公允的合理答案,否则也不用如此纠结。


但是如果站在今天看后天,可能有些问题就显得没那么复杂。更大胆一点,如果想象自己能够站在后天看今天,很多问题可能根本不会存在。春节之前调研雷军[微博],我问他是如何选择行业的。


他说他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想清楚未来五年或者未来十年的事情,哪些行业一定会长大、哪些产品一定会爆发,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投资同样适用。


假如十年后社会生活的一切都建立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基础之上,而这一点目前来看还只是朦胧的雏形,那么无论降息与否,现在去研究和投资传感器、大数据等等物联网所必需的基础性行业都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这些行业未来几年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带来成百上千的成长回报。


正是由于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投入了生命周期太短的问题上我们才没有积累,因为无论我们多拼命、效率多高,随着问题的消失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随之消散。比如,等到周一收盘,目前所有关于周一大盘走势的分析和讨论都将灰飞烟灭。


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做一些更有未来的研究呢?如果我们有能力想清楚未来,就基于未来安排我们现在的工作;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想清楚未来,起码要努力选择一个更有未来的行业来开展我们的研究。


今天是个好日子,风和日丽的北京没有雾霾。上午送儿子开学前返校,看着路上一队队的小学生们,想起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心情很好。清华貌似没有官方校训,但是有两句话印象很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胜于言”,是时候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了,新的一年里不再拘泥和纠结于对自己没有意义的事情。


努力做到从未来的角度,选择一个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方向,潜下心来投入一年的时间,相信一年之后一定会有惊喜。


如果我自己做好了,就能够让自己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本命年;如果我司的研究员们做好了,就能够挖掘出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业投资机会;如果行业里各位超脱于新财富和基金排名的大佬大师大家们也愿意这么去做,那么证券行业将会在其投资的许多行业内发出自己有分量的声音,而不会再继续见风使舵跟风炒作。


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见解都相当有限,但是就像柴静所说,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一定会有巨大的改变发生。


与各位同道中人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