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狗狗动态> 会议快讯|石远凯众大咖共话肿瘤分子诊断与靶向治疗!

会议快讯|石远凯众大咖共话肿瘤分子诊断与靶向治疗!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肿瘤评论”

阳春

3月的北京正是春暖花开之际,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迎来了第四届全国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和靶向治疗培训班!本届培训班由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联合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协办。来自国内顶级医疗机构的临床肿瘤科、检验科、病理科的医师,以及国内知名基因技术公司的专家学者,就肿瘤分子前沿检测技术的应用和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


培训班 现场


石远凯 教授

 

会上,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石远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检验科主任刘贵建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精彩发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韩晓红教授主持了大会报告。


刘贵建 教授

 

韩晓红 教授

 

2016~2017年,肿瘤免疫治疗连续两年问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肿瘤年度进展”。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的进展举世瞩目,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在全球开展得如火如荼。本次培训班的首场报告便是由石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报告中,石教授重点介绍了肿瘤免疫治疗“明星”靶标PD-1/PD-L1抗体近年来取得的最新进展,包括FDA获批情况,代表药物帕母单抗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关键性研究项目,以及纳武单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霍奇金淋巴瘤的关键性研究项目,PD-1/PD-L1抗体国内外注册情况等。

 

据石教授介绍,PD-1/PD-L1作为肿瘤治疗靶点不仅可使大实体瘤消退,治疗多种人类癌症,带来持续缓解,还具有毒性可耐受等特点。甚至有专家畅想免疫疗法是癌症终结的开始,未来10年内,免疫治疗可能会占据全球癌症治疗方案的60%。

 

王征 主任医师

 

随后,北京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王征作了主题为《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病理评价》的精彩报告。对于与肿瘤预后相关的免疫微环境病理评价问题,王主任指出,肿瘤免疫评分有强烈提示预后价值的指标,肿瘤微环境的病理评价包括组织学改变评价及免疫组化免疫细胞分类的评价,它有望成为不同瘤种国际指南推荐的评价预后指标。王主任认为,免疫评分进入常规病理项目具有可行性,但需要标准化的流程和试剂。数字病理及图像分析技术应用是肿瘤免疫评分增加评分客观性及可重复性的关键。

 

针对免疫检查点治疗相关病理评价问题,王主任表示,PD-L1的阳性状态与免疫检查点治疗的疗效相关,然而目前不同临床研究所用的检测抗体及检测平台,判读标准均存在较大差异,给临床检测带来很大困惑,降低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重复性。因此,寻找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标志物非常关键,比如MMR和突变负荷。研究证实MMR和突变负荷可以预测免疫检查点治疗的疗效,MRD的患者也更容易出现高突变负荷,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效果显著。目前,还有其他的生物标志物在研究中,期待未来新的研究进展。

 

徐国宾 教授

 

紧接着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徐国宾教授,以《进展期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为题,从EGFR敏感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血清肿瘤标志物对TKI吉非替尼治疗应答的评估作用,晚期肺癌患者中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于一线化疗应答的评估作用,以及循环肿瘤细胞联合阴性富集和CD45-FISH法检测对于原发性肺癌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作了详细介绍。

 

茅矛 博士

 

随后,某基因公司首席科学官茅矛博士分享了《肿瘤免疫治疗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茅博士对各癌症生物标志物对于免疫治疗应答的预测性进行了汇总,其中包括PD-L1表达(IHC)、TMB等等,并介绍了其所在公司在免疫治疗伴随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茅博士认为,PD-L1 IHC、免疫细胞与基因特征(gene signatures)及突变负荷是生物标志物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陈蓉蓉 博士


某科技公司首席医学官陈蓉蓉博士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ctDNA检测在肿瘤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为题作了精彩分享。据陈博士介绍,肿瘤基因突变具有突变数量多、类型多、存在异质性等特点,而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平行检测多个基因/突变,涵盖各种突变类型,可以定性和定量检测,具有无创、高精度、实时和全面检测等特点,其在肿瘤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独具优势。


报告中,陈博士介绍了ctDNA检测在健康/高危人群、早期和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潜力,包括早期筛查、鉴别诊断;术后评估、复发监测和疗效监测;肿瘤分子分型、靶向药物选择、免疫治疗参考等等。报告中,陈博士还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一新型检测技术在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肾癌等多个癌种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使与会者对于这一新兴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加感性和深入的认识。


专家、学员合影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开展,分子病理学的发展,以及新的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了顺应这些新的发展形势,石教授等人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发起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和第一届全国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和靶向治疗培训班。石教授认为,个体化靶向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和研究的方向,引领着肿瘤治疗的革命性变化,前景无限。

 

明日(3月1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将迎来第七届中国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的隆重召开,肿瘤评论将抵达前方进行现场报道,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

本文系医邻网“肿瘤评论”编辑整理,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者引用,需在醒目位置标明“转自医邻网肿瘤评论”。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医邻网APP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