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狗狗新闻> 一本书,是经过多少双手传递的心意啊

一本书,是经过多少双手传递的心意啊

2023-05-10 14:56:27
猫说

当初几个年轻人商量着一起做一个读书类的公号时,还都是学生。上课,他们学习如何做书;下课,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有时听着好像有点辛苦,不如叫“翻书”。毕竟很多时候,我们阅读的感受就像有溪水淌过,不一定非要留下什么。于是就有了“夜猫乱翻书”。后来,一起翻书的小伙伴们和大多数当下的年轻人一样,被时运裹挟着奔向不同的城市,做着不同的工作。只有我和千阳君选择了做一名图书编辑。


今天想跟大家一起翻到一本书的背后,讲讲做书的故事。这不是专业的编辑手记,只是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能了解,一本书要经过多少双手,才能将心意传递到读者。然后,想对所有为这本书付出心意的人表示感谢!做书有很大的幸福来自于这些真心帮助和爱护你的人。


最后是说好的福利时间:小编会从评论中选出三位朋友送出新书《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期待与你们相遇~(可以先看下面的视频认识它哦~)



曾经一起上学的姐妹,曾经滋养我们的山水,都化作思乡时的泪。


一本书是经过多少双手传递的心意啊


我在书店漫无目的地逛着,随手拿起一本书。我已经记不清在接触出版行业之前,看到一本新书时最先想到什么,或者说关注什么。可能只是因为某位作者、某个话题而迫不及待地翻看内容。但现在再拿起一本书,我几乎是本能反应般地先看它的封面工艺、书名、文案,内文用纸、排版,想着这本书最终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在我面前,是经过了多少次推到重来的过程,多少人可能因为一个配色、一个字而辗转反侧。


总之,一本书是经过了多少双手传递的心意啊!在我做完《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之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做书的整个过程中,我努力记下每次或纠结或喜悦的点滴,希望在这只“燕子”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时,对所有给予我信任和帮助的人表达谢意。


文中插图均来自有鹿为《燕子最后飞去哪里》一书所画插画


作者对一本书的用情总是最深的


首先要感谢的自然是作者,于本书而言有两位,著作者沈书枝和插图作者有鹿。她们是一对孪生姐妹。这本书就是写她们姐妹五人的成长故事,是一本完全关于童年与故乡的人事之书。


像这样的作品,一生中可能只会写一次。


初识书枝的感受正如初读她的文字。个子、声音都是小小的、柔柔的,散发出一种自然、古典的气质,然而言语之间却透出一种坚定与倔强。在聊天中我们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回去后,她将这本书的雏形——豆瓣征文比赛非虚构组首奖作品《姐姐》的完整版发给我。尽管我和书枝的成长经历大不相同,但阅读的过程中,和多数读者一样,总有被“戳中”的感觉。她带领我走进了一个陌生的皖南乡村,那里有山丘、有池塘、有田畈、有各种我说不上名字的花草。而在这广阔的乡野中,却有着我们都相熟的,细密天真的少女心思和平实温润的家庭情感。随便摘一句文章开篇的描写:


我的床靠的那面墙上有一个炭枝写的“事”字。有一天我从灶下抽了一根烧了半截的柴禾,悄悄学姐姐写草字,一笔乱画之后,觉得这个“事”字草得好像很有些样子,便很满意地许它留在那儿,时时凝神看看。


你看,那个“事”字在她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而这种偷偷模仿大人写草字的行为又是多少孩子都有过的自鸣得意的小心思。



尽管书枝的文字沉静诗意,但她所描绘的乡村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用妹妹有鹿的话说:“农村生活实际上是沉重缓慢的东西,是会在人身上留下印子的。”沈书枝正是用一支干净而克制的笔,记录下一代人的成长,也真实客观地映射出乡村生活及其变化,将新一代农村人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新奇和因不适带来的痛楚,平实温润地呈现出来。其中涉及计划生育、外出打工求学等情节,皆真实且触动人心。


我相信这样的作品有很大的出版价值,于是开始准备选题策划案。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同类书比较或其他市场调研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对作品的选题价值、未来的出版形态、读者对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也可以对营销策略有一个初步的规划。这些都会体现在选题策划方案里,从而更好地说服选题委员会的成员。


我们对于这本书最初的构想是:《姐姐》已完成部分有四万余字,书枝再续写约两万字她和妹妹有鹿的故事,之后收录一些她以前写的关于家乡与亲人的文章,共同构成一本约十万字的散文集。


在选题通过、双方签过合同之后,书枝开始续写她和有鹿部分的文字。期间,我很少向她催稿,只是会不时地关注下写作进度。一次,她跟我说“本来已写了一万多字,但觉得不太好,准备重写”,我说“好”。我认为作者写的最好的作品一定是他最想写的东西(在《天才的编辑》一书中提到),不希望因为赶进度而让作品质量有所减损。何况书枝自己也是个会对文字精雕细琢之人。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书枝总算基本完成了她和妹妹有鹿部分的写作,并将全部作品修订好,发给我。她自己说:因为一种下笔不能自休的求全责备,“我和妹妹”部分的篇幅已经与前面写姐姐们的相当,因此最终分成了两篇,就用我家乡对双胞胎的称呼作题,命名为《双子》。最后,书中还收录了《背诗这件小事》《儿童节的那一天》和《童年随之而去》三篇短散文,以妈妈打工离开家乡作为回忆的结束。



在拿到全部书稿后,我尽快完成了稿件的初审工作。因为对于作品结构我们已事先商量好,所以初审主要是对稿子中字、句和相关表达进行规范。看到《双子》部分的文字,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用情更深,而笔锋却更加克制平淡。特别是后面上高中的阶段,她们不能再在父母、姐姐们的羽翼下,而是要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永远吃不饱的饥饿感、做不完的试卷、高三寝室从来不关的灯、无疾而终的初恋……都构成了青春的灰暗与迷茫。然而,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啊。在《双子》的结尾,高三冬夜,姐妹俩错过了一场繁密的流星雨之后,书枝写到:浪漫而幸运的事或许有的,只是那时并未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关于姐妹俩的故事也戛然而止。


我很难想象书枝是如何在庞杂细碎的十八年的回忆里索骥的,这需要付诸多少心血和勇气。并且在写作期间,书枝还怀了现在的阿宝,可以说在精力和体力上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我对她书中的一句话很有感触:若非自己亲身穿过那幽暗多歧的长路,是无论别人如何说也不会明白的。而要把这些成长经历,仅仅是客观平实地讲述出来,都需要鼓起十足的勇气重新穿过那幽暗多歧的路,何况书枝讲得是如此细密而触动人心。



书枝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正核实之后,我就将稿子交给编辑室主任和总编辑进行复审和终审。感谢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在稿件的方向上进行把关。至此,书的文字部分基本确定。


在我们审读文字的同时,有鹿也开始了插图的绘制。有鹿的本职工作是建筑师,因此也会画画,但她也总谦逊地说自己画得不好。让有鹿为本书画插画,也是做书之初就想好的。姐妹俩一个用文字,一个用图画记录下记忆中的故乡与亲人,想来别有一番意味。有鹿在序中写到:


沈书枝的新书因为写的是姐妹五人的事情,我作为“妹妹”,出现在了每一篇文章里


“让文章里的人跳出来吓大家一下吧!”抱着那样的想法,便试着让我来画新书的插图。


然而真正开始作画,也是十分辛苦的。建筑师的工作本来就很繁忙,我跟有鹿的交流经常从后半夜开始。“啊,今天要加班,我得十一点之后才能画啦”“周六还要加班,周日再画一天吧”,大概这样的话,在我们的微信里出现过很多次。后来,在她的序中还提到:


“国庆回来啊?”爸爸问我。


“大概回不来,要帮沈书枝的新书画插图,没什么时间了。”我说。


每每看到这些,我都觉得很心疼。但因为我们希望新书能赶上每年一月份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所以到后期在时间上,比书枝写作时更急迫一些。


尽管在工作和时间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有鹿还是如期完成了画作。她先是画了一些书里出现的小的元素,如牛、茅栗子、喔喔奶糖等。



之后开始创作大幅的插画。每一幅都是精美而富有故事感的作品。



关于画画的感受,有鹿曾这样说:画画的时候我还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出发的,并没有太考虑她(书枝)的喜好。这里面的插图更能反映我自己,并不是反映她的东西。当然跟她的文字肯定也是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毕竟我们两个是在一个家庭长大的。我们两个十八岁的时候就很想离开彼此,只成为另外一个人,哪怕现在我们两个合作出了这本书,但是我们两个还是表现各自的特点,并没有为对方考虑。说实话,我们两个确实也都成为了不同的人。


正是有鹿的画,让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东西,更加立体生动,让我们更快地走进了这个皖南乡村,走进了五姐妹的生活。


后来因为设计的需要,书中出现的所有手写字体,都是有鹿亲笔写的。她对于本书付出的辛劳,也让我很是感激。



文字和插图都完成了之后,就可以发稿了。在印制之前,这本书还要经过排版、校对、质检等环节。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书籍的装帧设计。不过在设计封面之前,《燕子》一书当时还有一件大事悬而未决,就是书名!


为了确定书名,真是几经波折。古典部的同事帮我翻了《诗经》,同办公室的姑娘要来文稿,在半夜给我发来几个建议。我那几天一直在看《纳兰词》《木心诗选》找寻灵感,跟作者也是反复沟通。我们前后大概想了十来个名字,甚至还发起投票(有的读者可能看到过)。最后,我们在《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水杉树下是儿家》《我们曾一起在屋顶遥望银河》中摇摆不定,这三个题目都有各自的支持者。


这其中有无数次纠结反复,已不想赘述。总之最后我跟书枝说:我们都在赌哪个名字会让书卖得更好,但其实答案我们都不知道。那就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吧,卖得好不好看我们后面的努力了。


与编辑是作者和读者间的桥梁,我们需要对两方负责。但我想在迎合读者的兴趣之前,更要对得起作者,毕竟正如这一节的标题所写:作者对一本书的用情总是最深的。


好在有鹿的序言和如今读者们的反馈都诠释了《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是这本书最好的名字。



与美编的友谊小船总是饱经考验


终于到装帧设计这步啦!《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一书之所以颜值如此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设计师,在出版社我们更习惯叫美编。《燕子》一书的美编(我不知道他是否愿意被我提到名字,大家可以在书上看到~)曾经设计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包括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书”的《第九夜》和前不久在网上热卖的《狄更斯的圣诞故事套装(2016版)》。


当时他接到这个任务时,时间也很紧张,而我又是个“事”很多的人。现在我的电脑里还有六个版本的封面,美编那里可能更多。每每我们磨合沟通完,我都想开玩笑地说“友谊的小船要翻了吗”。而之所以总有修改和反复,是因为我们都对细节有所苛求。


首先完成的是内文的版式设计。因为是图文书,所以本书的版式也全部由美编亲自操刀。为了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内文四周留白的宽窄、字号的大小、行间距的多少都是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内文看起来尽可能干净、疏朗。同时,为了更好展现有鹿的插画,美编基本上都是将图排成单页图和跨页图,并尽可能排在右手页上。


“我希望这本书像一碗清水面一样,自然、干净、质朴”,是美编在设计过程中经常跟我说的。而“自然、干净、质朴”也是我们对书枝文字的定位。为了更加突显这种天真朴素的感觉,我们请有鹿手写了书名和各篇章题目。对于书写材质和字体也尝试了多种。最后选择了水彩,希望能看到运笔深浅的感觉,在字体上写得随意淡然就好。



内文版式都排好之后,开始设计封面。其中布脊工艺和不同于以往的拉页形式是我们最先确定的。选择布脊首先考虑的是可以将书完全展开放平,这样更有利于展示插图,同时增加整本书的质感和乡土气息。而设计拉页形式的封面,部分原因是我和美编都是不太喜欢按套路出牌的人,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有些不一样的元素。从功能上的考虑,是希望读者翻开拉页时,就能有进入故事之感,同时如果将拉页向内翻折,还能打造出第二封面。第二封面是一幅完整的图画,可以兼顾到阅读的私密性。(之所以想到阅读私密性的问题,是曾经有同学向我推荐过一个产品——布书套。当我们在地铁等公共场合看书时,可能不太希望别人知道我们在看什么。)



有鹿用了两天,画了这幅精美的封面图。五只燕子在绣球花丛和细雨中,向着不同方向展翅。画的颜色明丽,却透出淡淡感伤,完美诠释了书题。而因为这幅画描绘得十分精致细腻,在外封设计上美编希望尽量干净朴素,这样内外可以形成对比。在确定如今的封面之前,美编还设计了很多版本,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下面这个:


干净、简洁,看起来有点像信笺。这可能跟我的个人审美有关。书枝更喜欢封面图那种粉蓝色的背景,所以我们尊重了作者的选择。在书脊颜色的选择上,我们也尝试了多种,最终在橙色、绿色和蓝色中选择了比较中性的蓝色,以适应更多的读者。


“好的设计都体现在细节之中”。本书还有一处细节值得一提,即美编特意在封面的部分雨丝上加了“烫珠光”的工艺,使其看起来更有层次感。已经拿到书的读者可以在光下轻轻晃动封面就能看到了。


因为这本书工艺比较复杂又是四色印刷,美编和我特意去印厂盯印,以确保所以工艺都能实现,尽量避免色差。最终的效果正如大家今天看到的样子。


在印厂盯印



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一句话可以说明的结果,但其中每个细节的确定都经过反复的商量修改。记得在所有样式都基本确定、跟作者沟通后,我还需进行最后的修改。我“小心翼翼”地跟美编说:“你别生气哈,我还要再改下。”他半开玩笑地回复:“没事没事,不生气,你改吧,我已经疯了。”想到这过程中对美编的“折磨”,不禁再说一句感谢。


书终于出来了,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为了赶上一月份的北京订货会,校对、印制、质检等各个环节的老师都尽量帮我争取时间。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我的编辑室主任帮我反复修改腰封上的文案,同办公室的姑娘帮我联系了梁鸿老师进行推荐。这些都让我不胜感激。


当所有元素都尘埃落定,我只有耐心地等待这本书印刷装订出来。然而因为北京冬天雾霾严重,再加上今年春节来得早,印厂停工多日,原本预计一月份上市的《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被迫拖到了二月中下旬才正式跟大家见面。还是要感谢负责印制的同事,不断叮嘱印厂先送几本样书到订货会,之后还一直盯着其尽快入库。


当我终于拿到样书,身边的同事说:书出来了可以安心了吧。然而我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一本书做出来了,还需要经过很多努力让它抵达读者的心中。



我也曾设想在经历了许多反复和纠结之后,第一眼看到样书时的心情,就像大多数女孩会幻想自己结婚时的场景一样。“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几乎要哭了”,是我设想中写编辑手记时的第一句话。但我真正看到样书时,我只是认真而谨慎地检查着可能出现的印制问题。在跟印制的同事反馈了书有些许滋胶和色差的问题之后,我就回到办公室,开始准备接下来的工作。


我在记事本上写下:写新闻稿、做书摘、做海报、约书评、联系媒体等事项,在未来的日子里一一落实。期间,策划部的同事也不时帮我出谋划策,做了很多联系沟通的工作,到新书发布会当天,他们更是全员出动,给予我莫大支持。


直到三月十九日的下午,主持人(我们社策划部主任)宣布“发布会到此结束”,我才觉得心稍稍安稳。我终于把这只燕子送到了更多人的面前。之后它能飞多远,就靠各位读者的检验了。所以最后要特别感谢的就是各位读者,感谢你们对《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一书的支持,希望它不辜负你们的期待!



做书过程中的某个中午,我和同事在单位附近的面馆吃午饭。在听我啰嗦一通工作的事之后,她拍着我的肩膀问:“后悔了(做编辑)吗?”我还是没犹豫地答道:“这个真没有。”



最后的最后,还要特别感谢千阳君。作为我和书枝共同的朋友,他见证了这本书诞生的全过程,并在后期帮我做了许多宣传素材。如上面的视频就出自千阳君之手。

另外,在发布会当天同办公室的姑娘特意送来一束鲜花,让我十分感动。



如果不是做一本书,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被这么多人爱着!




如果你也喜欢它,欢迎扫码~

也可以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在豆瓣页面了解更多~



本期编辑:心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