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狗狗动态> 根本就不喜欢读书的人,求求你们放过地铁吧!

根本就不喜欢读书的人,求求你们放过地铁吧!

2023-05-10 14:56:27



旅行是有意义的,因为可以拍照发朋友圈;恋爱是有意义的,因为可以发牵手图虐狗;看电影是有意义的,因为可以增进感情;读书是没意义的,因为这种事好像只能一个人做……好像也不能这么说。


有话好好说

能不能先放过地铁?


2016年1月17日,一群少年占领了地铁!他们在北京地铁西直门站上车,在五道口站时他们纷纷拿出一本书阅读,仅仅过了24分钟,他们便散了,当然事后没忘拍照留念这一伟大的读书行动。



但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看待这次“地铁装逼读书”事件,从新闻效应上,现在我还能记挂着这件事,可见很成功。但从发起者的愿景的角度看,倡导大家读书,因为影响力有限,作秀成分太浓,这事并不怎么成功。


历史的车轮呼啦啦地又转了十个月,“地铁装逼读书”未能完成的历史大业,交接给了新世相的手中,当然,还是没能放过地铁(交通工具)。


丢书才是正经事


今天早晨,一条“丢书大作战”的新世相链接开始广泛流传,当然也上了微博热搜榜,参袭俺家女神艾玛-沃森在伦敦丢书,世相君也以阅读之名,拍了一组很文艺范的图片,找了一群明星开始了“丢书大作战”,看这名字都是要写入历史书的节奏,没想到我又见证了历史。




奇怪的是,为什么他们都放不过地铁呢?北上广那拥挤的地铁真的适合翻阅书籍吗?我心里阴暗地想,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丛林里不读书的年轻人来说,除了坐地铁来来回回的路上,看书就不能再让别人看到了呢!不能装逼看它作甚!策划者准确地抓住了G点呢!


但另一个相对善良的我反驳说:活动策划者,只是想让大家珍惜所有空闲时间读书。坐地铁的时间,怎么能放过?


一个中立的我,这时说:大概是地铁以及类似的交通工具,是一个焦虑众生相的集中展示地。



活动策划者都以一副天真卫道士的样子,做着一个极端虚无假设:“这时代没人读书”、“地铁里都是聊天玩游戏的”,无视每个人的生存压力,他们似乎也从来不知道读书真的不是一个可以秀出来的姿态,也不知道在地铁里带几本书多么不方便,更看不到有人在通过屏读阅读。天真的假设必须奔向一个极为不现实的作秀姿态:翻开纸质书认真地读一本书才行。


这个焦虑遍地的中国,这种行动似乎想让人相信这个世界还留给了世人喘息的机会,这个世界还应该有某种强加出来的诗意。


所以他们必须在公开的场合展开,以一种极端的姿态展现到新闻头条。


当你们说着读书时

到底是在说什么?


这里我也不能一厢情愿地以为策划者的真的希望能带动更多人读书的初心有一定虚假的成分存在。“丢书大作战”究竟有没有引领阅读风气的可能?


这时我举一反三地想到另外两件事,发现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以读书之名,却“功夫在诗外".


去年,微信公众号“乌托邦地图集”的作者康夏表示自己要出国了,1741本书带不走,遂以均价20一本的价格出售,但买书者不可挑书,由康夏自己选择发给对方什么书。于是康夏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就收到3100多笔总计20万的汇款。




很快有人在微博上晒出自己收到的书,尴尬的是,不少人收到了同一本书。质疑声越来越多时,康夏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后又买进了6000本便宜书发给读者。一次那么“文艺青年”的事就变成了“一地鸡毛”。


康夏卖书的核心当然也不是读书,不然读者不会连自己不能挑书这样的无理条件都能接受。


是的,康夏这一段,是我无耻地引用了2016年10月19的推送文章的一些段落,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说了另外一件事。




一个有着多个一模一样的账号的“前书店主人”疑似谎称书店倒闭,发布了多条情怀系的清仓链接,被文艺青年鼎力支持,下单纷纷,但经细心调查,这家微店其实是以并不低廉的价格贩卖垃圾滞销书。由此可见,读书也不是这事的核心,而是很多人要寄托某种有关情怀的东西。


这种种奇葩读书秀还给我这样一个印象: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根本不会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


参与者都像是不怎么读书的人,什么书都能接受,他们买入了垃圾滞销书,让康夏随便发几本书即可,在新世相的活动里,更是随机性地捡书读了,而且看样子都是常见的畅销书。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此类的盲目阅读,大概也就和暴发户特别喜欢收藏庸俗的艺术品是一个道理。


此时,已然心平气和的我已经明白了 “丢”、明星才是这次活动的核心,同样不是读书,这当然不是需要文化盗火者的时代,书价已经不能更便宜,图书馆等场所都提供着相对完善的借阅服务,这些散乱到交通工具里的畅销书,无非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情怀寄托处。拍照,发微博,读书从未显得如此肤浅和表面。


而这些丢下的书,如果没有被按照新世相要求的方式参与漂流,而是被废弃,被大妈收回家垫桌子,价值就更低了。


有个调查新闻,几乎每年出来都能起到骇人听闻的效果,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篇新闻的标题、措辞似乎都没怎么变过,那就是“韩国日本远超中国人均阅读量调查”。



究竟是怎么调查的不得而知,反正我这么爱读书也没被人调查过,说来令人感伤。这些调查数字成为了所有读书活动的坚实的证据基础,什么共读群打卡,读书漂流,无一例外有着类似的宣传口径:没人读书的年代,和书来个约会。


所有的这些关于读书的活动,对参与者都很有意义,但这种意义不是通过真正读书这个动作得来的,而是参与活动本身带来的。

如果你读书需要倡导

那不读也罢

因为读了

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中国人不喜欢的读书的问题,绝不是倡导可以解决的,大多数人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被灌输了一个牢固的认知: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学校教育将狭隘功利的读书观念和广义上的读书完全割裂开来。冲破这个认知的人,自己会寻找书籍提升自己,而更多人的则是把手在放在封面上不停地问自己读书有什么用?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没有私人的阅读,只能跟着畅销榜一起摇摆。而国民阅读量调查本身就暴露着一种粗暴的内在逻辑:读书多的国家就发达进步。结果只是人们拿起畅销小品文,抒发虚假的理想主义,加深着对阅读的误解。

读书,只能是一件私人的事,喜欢读书的人,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激励。

被暗暗认同的功利价值观、文化圈糟糕的品味,和种种已然脱离读书本身的读书活动,无非都在加深着对读书的误解,沦为一次次对阅读侮辱的作秀。

如果你真的觉得这时代没救了,你大可以用手机阅读,获得自己的收获,而不必担心别人会认为你在聊天;也真的不用你辛苦到在地铁上坐过站式地读一本书给别人看,回家少看一集剧可能也就足够了。

你相信读书有用,就请从真正的读书开始



友情链接